研究队伍 当前位置: 首页>科学研究>研究队伍
王琳芳
作者: 时间:2021-03-12 微信分享:
浏览量:5028








王琳芳192911月出生,医学分子生物学专业。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1959年于原北京协和医学院生化系研究生毕业。1960-1961年赴前苏联莫斯科大科学院进修,回国后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室工作至今。1981-1983年获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博士后奖学金,于纽约生物医学研究中心从事生殖生物学研究。曾任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系主任,医学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医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生化与分子生物学会理事长及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杂志副主编等职。现任医学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基础医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王琳芳院士在科研与教学领域耕耘六十余年,长期致力于蛋白质结构与抗原性关系的研究。60年代将基础理论研究结果进一步应用于实践,参与领导创制两种战备需要的动物血清代血浆;70年代进行针麻的分子基础探索,此项工作与所内其它科室共同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成果奖;1978年后组织领导生殖分子生物学研究,以雄性生殖细胞为对象,系统探索了精子蛋白质的纯化、结构功能及其基因表达与调控,为我国开展生殖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开创者之一。近年,进一步从分子水平、细胞水平到整体水平,研究其发生发展过程中程序表达的基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以期科学地认识精子发生的分子机制,同时探索与其相关的某些重大疾病(肿瘤及不育)发生、发展的关系。部分研究工作曾获得1993年卫生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995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王琳芳院士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十行百家妇女”、“全国三八红旗手”、“协和医大优秀研究生导师”、“协和医学院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迄今发表论著百余篇,培养硕博生百余名。




        宋伟,理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课题组研究方向:雄性生殖及相关重大疾病(男性不育与肿瘤)的分子机理与转化应用研究。主要应用现代分子生物学与细胞生物学方法,从分子到整体动物水平研究在精子发生的关键过程中表达的编码/长非编码基因的功能,并开展雄性生精障碍的基因治疗研究,为精子发生障碍所导致的不育症诊治和预防提供理论与应用基础。同时,开展“从雄性生殖角度探寻恶性肿瘤原始起源”的研究工作,发现新的肿瘤特异性基因并开展机制与转化研究,为恶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全新靶标与候选药物。

课题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精原干细胞稳态与再生的遗传与表观遗传调控机理研究

2)长非编码RNA及其互作复合体调控精子发生的分子机理研究

3)雄性生精障碍的分子机理与基因治疗研究

4)肿瘤干细胞与其微环境在肿瘤发生中的机理与转化研究

        课题组承担了国家科技部973项目、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多项国家级科研课题,并且与国内外多个研究组有紧密的合作关系。申请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将原创性的基础研究成果与科研转化相结合并积极转化科技成果。近年来在知名学术刊物Genome Research、Nature Communications、Cell Research和Cell等发表研究论文数十篇。目前课题组现有工作人员3人,博士后1人,在读博士生6人,硕士生5人。课题组年轻而富有朝气,学术氛围积极活跃,致力于成为“勤奋,团结,求实”的科研团队。


联系方式: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基础医学研究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新楼308室

北京市东单3条5号,100005

电话:010-69156412   手机:1381074957

电子邮件:songwei@ibms.pumc.edu.cn


课题组成员介绍:

1. 王琳芳,女,医学分子生物学专业,1959年原北京协和医学院生化系研究生毕业。1960-1961年赴前苏联莫斯科大科学院进修,回国后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协和医学院的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系工作至今。1981-1983年获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博士后奖学金,于纽约洛克菲勒大学生物医学研究中心从事生殖生物学研究。1985年后曾任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系主任、医学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医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生化与分子生物学会理事长等职。现任医学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基础医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杂志副主编等职。长期致力于蛋白质结构与抗原性关系的研究。60年代始参与领导创制两种战备需要的新型动物血清代血浆;1978年后组织领导生殖分子生物学研究,系统探索了精子蛋白质的纯化、结构功能及其基因表达与调控等。该工作获得1993年卫生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995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同年被评为吴宪生化教授讲座基金获得者。1996年获光华科技基金奖一等奖。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迄今发表论著百余篇。培养硕博生近百名。 

2. 宋伟,男,1979年9月生,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6年于北京协和医学院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琳芳教授,2009年获博士学位,留校至今。现任中国生理学会生殖科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生化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雄性生殖及相关重大疾病(男性不育与肿瘤)的分子机理与转化应用研究,具体开展的研究内容见课题组简介。作为课题负责人先后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和面上项目3项,所院基金项目2项,参加医科院协同创新团队项目1项,并作为课题骨干先后参加5项国家973项目课题的研究工作。2012年获得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协和新星”称号。2016年获得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青年创新奖”。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项,已获得专利授权3项。目前在Genome Research、Cell Research、Nature Communications、Cell和JECCR等杂志发表SCI论文30余篇。 

3. 李凯,男,1986年2月生,理学博士,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助理研究员。2006年9月至2010年6月,毕业于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信息学专业,并获理学学士学位。2010年9月至2013年6月,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并获理学硕士学位。2013年9月至2016年6月,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并获理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非编码RNA与RNA结合蛋白质在精子发生中的功能及机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鉴定精子发生过程中 lncRNA 及其相互作用复合体,建立其动态调控网络,并解析核心lncRNA与RNA结合蛋白质在精子发生中的作用机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北京协和医学院“协和青年科研基金”1项,参加医科院“创新工程项目”1项,参加科技部“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1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1项。

4. 卢艳,女,1982年11月生,理学硕士。2004年9月至2008年6月,毕业于原华北煤炭医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并获理学学士学位。2009年9月至2012年5月,毕业于大连工业大学微生物学专业,并获理学硕士学位。参与了“十一五”重大新药创制项目“基于功能基因组的大规模生物技术药物筛选和鉴定技术”的研究。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曾任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技术员。参与影响胚胎肺发育的细胞极性基因的筛选及功能研究。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技术员,参与CRISPR相关技术平台的建立以及应用研究。参加科技部“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1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1项。


课题组代表性论文:  

1. Kai Li, Jiayue Xu, Yanyun Luo, et al. Panoramic transcriptome analysis and functional screening of long non-coding RNAs in mouse spermatogenesis. Genome Research, 2020, 31(1):13-26.

2. Shangze Li, Qipeng Shu, Yang Song, et al. Phosphorylation of MAVS/VISA by Nemo-like kinase (NLK) for degradation regulates the antiviral innate immune response.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9, 10: 3233.

3. Fang Wang, Wei Song, Hongmei Zhao, et al. The RNA-binding protein QKI5 regulates primary miR-124-1 processing via a distal RNA motif during erythropoiesis. Cell Research, 2017, 27(3): 416-439.

4. Wei Song, Wenjie Liu, Hong Zhao, et al. Rhomboid domain containing 1 promotes colorectal cancer growth through activation of the EGFR signaling pathway.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5, 6: 8022.

5. Xiaojuan Wang; Fan Wu; Han Wang; et al. PDCD6 Cooperates with C-Raf to Facilitate Colorectal Cancer Progression via Raf/MEK/ERK Activation. J Exp Clin Cancer Res.2020, 39: 147.

6. Yuechao Zhao, Yiran Li, Jie Sheng, et al. P53-R273H mutation enhances colorectal cancer stemness through regulating specific lncRNAs. J Exp Clin Cancer Res, 2019, 38(1): 379. 

7. Kai Li, Shunshun Zhong, Yanyun Luo, et al. A long noncoding RNA binding to QKI-5 regulates germ cell apoptosis via p38 MAPK signaling pathway. Cell Death Dis, 2019, 10:699.

8. Xin Zhang, Yuechao Zhao, Changjun Wang, et al. Rhomboid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1 promotes breast cancer progression by regulating the p-Akt and CDK2 levels. Cell Communication and Signaling, 2018, 16: 65.

9. Mengmeng Zhang, Fei Miao, Rong Huang, et al. RHBDD1 promotes colorectal cancer metastasis through the Wnt signaling pathway and its downstream target ZEB1. J Exp Clin Cancer Res, 2018, 37:22.

10. Longchang Xu, Yanlan Lu, Deqiang Han, et al. Rnf138 deficiency promotes apoptosis of spermatogonia in juvenile male mice. Cell Death Dis, 2017, 18; 8(5): e2795.

申请专利:

1. 源自RHBDD1的蛋白及其在制备用于检测结直肠癌或乳腺癌的单克隆抗体中的用途

(201110310766.6)(已授权)

2. 抗ACTL7a和GAPDH-2抗体的检测方法、试剂盒极其用途(201510164713.6)

(已授权)

3. 一种重组人白血病抑制因子的制备方法(201610642110.7)(已授权)

4. 一种抗RNF138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202010452272.0)(已授权)

5. 检测RHBDD1蛋白的ELISA方法及试剂盒(201610979636.4)

6. 一种以RHBDD1 为靶点的抗肿瘤药物筛选模型及其方法(201811234898.3)

7.RNF138作为预测结直肠癌对SC75741治疗敏感性的生物标志物的应用(2020112672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