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冰教授: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78.09-1982.07 湖北宜昌医专(现三峡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 本科
1982.08-1985.08 宜昌医专附属第三医院外科 住院医师
1985.09-1988.07 同济医科大学(现华中理工大学同济医学院)心胸外科 硕士
1988.08-1989.12. 宜昌医专附属第二医院外科 讲师
1990.01-1997.12 美国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医学院 病理学博士
1998.01-1998.08 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NIH)儿研所 博士后
1998.09-2004.12 哈佛医学院Brigham & Women医院内科 博士后、讲师
2005.01-2005.12 哈佛医学院Dana-Faber肿瘤研究所肿瘤内科 讲师
2006.01- 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特聘教授
医学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成员
2007-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2010- 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 (CMB) 杰出教授
2011.12- 北京协和医院 兼职教授
实验室介绍
张宏冰教授长期从事肿瘤发生机制、早期诊断和靶向治疗的研究和临床转化,致力于PI3K-AKT-mTOR细胞信号传导通路研究,是该领域的国际知名学者。张宏冰教授率先发现结节硬化症(TSC)肿瘤抑制基因TSC1和TSC2复合体是细胞生长激酶 mTOR的抑制蛋白,揭示了mTOR活化是TSC的发病机理并提出 mTOR 抑制剂为其靶向治疗药物。近年来,张宏冰教授发现功能亢进的mTOR反馈性抑制上游信号通路是良性肿瘤发生的一种机制;mTOR通过NOTCH级联反应调节细胞分化,对恶性肿瘤低分化现象提供了分子依据;高活性的mTOR通过激活氧糖酵解酶促进肿瘤细胞发生有氧糖酵解(Warburg 效应);mTOR通过调节下游的肝癌血清标志物GP73促进肝癌的发生发展。
实验室的研究兴趣集中于PI3K-AKT-mTOR细胞信号传导通路。我们在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重点,科技部973、863, 卫生部传染病重大专项等项目资助下,利用基因组测序和构建转基因动物模型等手段,寻找致病基因,探讨肿瘤等疾病的发生机制、早期诊断和靶向治疗,为促进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转化、疾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张宏冰教授因在信号传导研究的卓越贡献,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支持和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杰出教授等称号,以主要作者在Nature、Cell、PNAS、J Clin Invest. 、Gastroenterology 、Gut、Autophagy等世界主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
